七大财税问题:
一、会计不稳定
不是老板看不中会计,就是会计反感老板的做派。结果帐务管理越来越乱,财务管理跟不上业务经营管理,新的会计人员无法调整混乱数据。老板总是不断换人,期望扭转财务局面。
通常把会计和税务等同于算术,也等同于财务管理;会计和税务有严密的规范和逻辑,而财务管理显得灵活和自由。经验不足的会计擅长的工作就是会计核算和税务操作,对财务管理是弱项;因此会计与老板的交集少,总是不断寻找理想的合意“对象”。
二、思维隐患
是在业务客观条件下,顺向按规则处理的结果是什么样就什么样,也不考虑这个结果是否在目标范围之内。其实会计和税务的实现业务与财务管理是一样的,业务条件是可事先筹划和主观设定的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逆向思维、闭环思维和目标不断调整思维是思维价值重点
都是提前设定好了业务性质和数据,还有处理规则路径;这样学生从不思考和质疑性质、数据和路径可否变化,在现实业务中它们都需要学生判断取得。所以包括目标都需要从模糊走向清晰。无目标价值的工作都是无用或有害的,在头脑中要不断沙盘推演(财税筹划),尽较大可能的变化以争取较有利的目标实现。
三、应用原则问题
还包括四个基本假设,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应用走样或不灵。其中较真实的就是重要性原则,实质重于形式经常阴阳转换,权责发生制有时应用不灵,及时性和清晰性无操作标准,四个假设也是主观设定,有相当的人为操作成分。
只是菜鸟会计没有注意;菜鸟会计无意中反过来操作,把不重要的业务搞得很详细,重要的却一笔带过;权责发生制+不重要=收付实现制;及时性和清晰性与职业经验有很大关系;四个假设中会计主体和会计分期规则被反向利用的情况较多,但无有力的反驳证据;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有应用处理,菜鸟会计不必在意。
四、业会分离
上司或老板以商业保密为由,对重要的或敏感业务不让会计参与,事后也不知让会计知晓,会计主动询问也会遭老板拒绝,结果会计的业务处理只能按票据信息操作,若票据信息与业务不一致不断累加,会形成业会分离愈发严重
老板只关心内帐,对税务帐完全交由会计或代理记帐打理,从不过问;从获利或省成本的角度,老板可能背着会计干一些与会计税法相矛盾的事,然后交由会计做帐务处理,菜鸟会计也不过问票据信息的真实与风险,顺向按规则操作完事,至于结果怎么样,不会知晓,也没有能力知晓;最后是五、成本核算分析
既要求接近真实,又要考虑核算效率。所以假设的周全与合理直接导致核算结果是否客观。很多核算的结果外行都看到离谱,自身还不知情;在成本分析上,注意成本结构的可承受范围与变化;还要注意战略成本、经营成本与制造成本的责任划分。
即使不正常,也会即时发现和找出原因。有时根据筹划目标,人为操作成本核算结果既有利又合理也是经常的事。现在很老板一旦出现长期亏损,总是在较底层的成本费用上打注意,其实很多成本是与老板的前期项目规划直接相关,或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效率低下直接相关,与底层员工操作关系不大。
六、对帐问题
需要综合能力。较常见的有现金和银行存款对账,存货与固定资产对账,债权债务对账,其中较难的是债券和存货对账;很多会计怠于这项工作内容,它需要真专业实操本领,又不能蒙混过关;较能考验人。因此会计账务做得较*问题,又不好高效率解决的就是对账。能够找出差错原因,并能说服对方,光专业水平是不够的,还得有沟通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。
尤其是频繁发生的业务,要做到月月对账,及时更正差错。很多民企会计只要业务对方或**不要求对帐结果的,常常长期不对账,结果差错越来越大,查找原因错综复杂,只好躲避甚至辞职来解脱。对账不及时可能给业务人钻财务管理的空子,存在的漏洞不能及时发现和改进,等出现问题一般已经形成损失,**会对会计的职业能力大打折扣。对账同时也是**业务关系方对数据往来的认同和履行,**业务法律的有效性。
七、帐面调整问题
前期业务因会计不断更换或因信息不充分考虑不周全,设置了不恰当的科目形成了混乱的财务数据等也需要调整。根据重要性原则,关键科目或重大数据调整必须要有调整较详细的书面说明,做到有客观的来源,不是凭空捏造。调整的科目选择很重要,一般菜鸟会计没有处理能力。